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手机:13465730661  15762604045  
邮箱:dapengputaomiao@sina.com
网址:www.dapengputaomiao.com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上口镇

新闻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 葡萄病毒病及其防治

葡萄病毒病及其防治

发布时间:2019/1/16

葡萄是我国的主栽果树,近年来,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栽培面积达43.84万hm2、产量达669.68万t,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4.9%和104%。随着我国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葡萄栽培面积和苗木繁育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主要通过苗木和繁殖材料传播的嫁接传染性病害也进一步扩展蔓延,危害日益严重。为引起读者对病毒病的重视,并在葡萄苗木繁育和葡萄栽培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防治,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的种类、主要葡萄病毒病及危害、我国葡萄病毒病发生状况和葡萄病毒病防治方法。


一、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的种类

病毒嫁接传染病毒(Graft-transmitted diseases)系指病毒、类病毒、植原体和木质部局限性细菌等引起的病害,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70余种葡萄嫁接传染性病原,主要包括55种病毒,5种类病毒,6种植原体和1种昆虫传木质性细菌。

(一)病毒病害

近年来,随着病毒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葡萄病毒病研究进展迅速,全世界报道的葡萄病毒种类已由17个属47种(1999年)增加到20个属55种(2003年)。其中,葡萄扇叶病毒引起的扇叶病,葡萄病毒A、B、C、D和沙地葡萄茎痘病毒引起的皱木复合病,葡萄卷叶相关病毒引起的卷叶病以及葡萄斑点病毒引起的斑点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

(二) 病毒类似病毒

有些葡萄病害能够嫁接传染,症状特点也与病毒病相似,但由于至今未观察分离到病毒粒子,不能确定其病原,故归类于葡萄病毒类似病毒(Virus-like diseases),现已报道的葡萄病毒类似病害有叶脉坏死病(Vein necrosis disease)、耳突病 (Enation diseases)和叶脉班驳病(Vein mosaic disease)等,这些病害虽然分布较广,但危害较轻。

(三) 类病毒病害

类病毒(viroid)是没有蛋白质外壳的核酸短链,一般由300~400个核苷酸组成。现在报导的葡萄类病毒有5种,分别是柑桔裂皮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CEVd)、葡萄黄斑类病毒1(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1,GYSVd-1)、葡萄黄斑类病毒2(Grapevine yellow speckle2, GYSVd-2)、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 stunt,HSVd)和澳大利亚葡萄类病毒(Australian grapevine,AGVd)。至今尚未发现葡萄类病毒有传毒介体,但研究表明,这几种类病毒均可种传。类病毒的耐热性很强,用热处理方法无法脱除,只能通过茎尖培养予以脱除。与病毒病相比,葡萄类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小,故一般不将其列为脱除目标。

(四) 葡萄植原体病害

植原体(phytoplasma)仅局限于葡萄韧皮部中,为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卷叶、叶片红化(红色品种)或黄化(白色品种)、叶脉坏死、果穗萎缩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葡萄植原体病害包括葡萄金黄病(Grapevine flavescence doree)、葡萄黄化病(Grapevine yellows)和黑木病(Bois noir)三种。葡萄黑木病发生较少,仅在法国和德国有报道;葡萄黄化病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我国目前尚未发现葡萄植原体病害,应加强防范。葡萄植原体主要通过繁殖材料和叶蝉传播,可用热水或热空气处理的方法予以脱除。

(五)木质部局限性细菌病害

葡萄皮尔斯病(Grapevine Pierce’s disease)是最早报道(1892年)的葡萄嫁接传染病害,病原为格兰氏阴性需氧细菌,仅在葡萄木质部侵染为害,造成叶子干枯脱落,果穗皱缩枯萎。沫蝉、叶蝉等多种木质部取食昆虫是该病的传播介体,苜蓿、扁桃等植物也是其寄主。目前除美国、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外,其他地区如法国、新西兰等国家也陆续发现该病。我国至今尚未发现,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加防范。

二、主要葡萄病毒及危害

病毒在葡萄体内繁殖,引起植株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糖代谢、酶活性、

韧皮部运输、激素平衡、矿物营养、细胞代谢等生理和新陈代谢活动发生变化,造成树体生长衰退、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萌芽延迟、果实成熟推迟、寿命缩短、抗逆性差、生根率和嫁接成活率低。早在1967年,Cramer就估计全世界每年由葡萄病毒病造成的损失为8~9亿美元,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许多关于葡萄病毒病危害的报道,清楚地表明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忽略的、巨大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病毒株系、砧穗组合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同种病毒侵染所表现的症状和危害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美洲种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对扇叶病毒很敏感,欧洲种葡萄却有一定的抗病性;卷叶病毒在欧洲葡萄品种上产生典型的症状,但在多数美洲品种及其杂交后代中呈潜伏侵染;葡萄卷叶病仅在生长后期表现典型症状;有些温和的病毒株系不表现症状,经济损失不明显。葡萄病毒病害中,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是葡萄扇叶病、葡萄卷叶病、葡萄皱木复合病和葡萄斑点病。

(一)葡萄扇叶病

葡萄扇叶病(Fanleaf)由葡萄扇叶病毒(Grapevine fanleaf virus,GFLV)侵染所致。春季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不对称,叶缘锯齿加深,叶柄凹大宽张,主脉异常聚近,呈扇状,有时伴有褪绿班驳;枝条扁化,分枝不正常,双芽,拐节,节间缩短;叶片常出现黄色斑点(有时为环斑或线纹斑),后期发展为黄绿相间花叶,直至整叶变黄,黄化叶片逐渐变白,最后脱落。其它线虫传多面体病毒侵染葡萄也会引起扇叶病症状,但在田间无法区分,只能通过实验鉴定才能明确。欧洲一些国家对比研究表明,受葡萄扇叶病毒侵染的葡萄,生根率可降低60%,枝条产出率减少46%,嫁接成活率降低30%~50%,产量损失达30%~80%。

(二)葡萄卷叶病

葡萄卷叶病(Leafroll)的病原是长线性病毒组的多种葡萄卷叶相关病毒(Grapevin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es,GLRavs),目前已从发病葡萄上分离到9种葡萄卷叶相关病毒(即葡萄卷叶相关病毒1至9),这些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均可引起葡萄卷叶病。葡萄卷叶病的主要症状均为病株长势减弱;植株下部叶片于夏末秋初开始向下反卷,并逐渐向上蔓延至整个植株;红色品种叶脉间变红,黄色品种叶色变黄;果穗小,果实着色不良,成熟期延迟。葡萄感染卷叶病毒后,产量可减少17%~40%,果粒小而少,果穗着色不良,尤其是一些红色品种,感病后果实苍白,失去商品价值,成熟期推迟1~2周,含糖量降低20%以上;根系发育不良,抗逆性减弱,易受冻害;枝蔓嫁接成活率显著降低,生根能力差;严重者生长急剧衰退。

(三)葡萄皱木复合病

皱木复合病(Rugose wood complex)在指示植物上表现4种症状类型,分别为沙地葡萄茎痘病(Rupestis stem pitting,RSP)、克勃茎沟病(Kober stem grooving,KSG)、LN33 茎沟病(LN33 stem grooving,LNSG)和栓皮病(Corky bark,CB)。与皱木复合病相关的病毒有葡萄病毒A(Grapevine virus A,GVA)、葡萄病毒B(Grapevine virus B,GVB)葡萄病毒C(Grapevine virus C,GVC)葡萄病毒D Grapevine virus D,GVD)和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apevine rupestris stem pitting virus,GRSPaV)。现已明确,GVA是克勃茎沟病的病原,GVB是葡萄栓皮病的病原,GRSPaV是沙地葡萄茎痘病的病原。GVC和GVD与这些症状类型的关系尚不明确。感染皱木复合病的葡萄,生长减弱,植株矮小,春季萌芽延迟,某些感病品种,种植后几年内即衰退死亡;部分植株嫁接口上部肿大,形成“小脚”现象;有的嫁接口上部树皮增厚,木栓化,组织疏松粗糙;嫁接口附近的木质部和树皮形成层常可见凹陷的茎痘斑或茎沟槽。该病对葡萄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延迟萌芽,抑制生长,产量和嫁接成活率降低。根报道葡萄感染皱木复合病后,产量可减少14%~70%,嫁接成活率降低40%,生长量减少30%。

(四) 葡萄斑点病

葡萄斑点病(Grapevine fleck virus,GFkV)为直径30mm的等轴多面体病毒粒子,内有一条核糖核酸(ssRNA)单链。该病毒在欧洲葡萄及大多数美洲砧木上症状潜隐,仅在沙地葡萄上有明显症状,表现为脉明,并沿3、4级叶脉形成小的透明斑,严重时,叶片皱缩扭曲,强毒株系还可以导致植株矮化。沙地葡萄受强毒株系侵染后,插条生根率、根长和嫁接成活率分别减少32.6%、39.3%和66.6%。葡萄斑点病毒单独侵染时,对多数葡萄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明显影响,但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会使损失加重。

三、我国葡萄病毒病发生状况

扇叶病、卷叶病、皱木复合病、斑点病等葡萄病毒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分布广泛,发生和危害严重。郭德银等(1991)采用间接ELISA法,随机检测了35个葡萄品种,扇叶病毒侵染株率高达74.3%。刘崇怀等(1998)调查了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郑州)内808份种质,有26%的品种表现卷叶病症状,其中,欧亚种(尤其是酿酒品种)发病率高、危害重。何水涛等(200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39个品种共78株葡萄,卷叶病毒带毒率高达76.9%。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曾于1980~1983年向美国农业部葡萄检疫中心送检龙眼、红富士、巨峰等10个品种,其中,7个品种带扇叶病毒,8个品种带卷叶病毒,7个品种带茎痘病毒。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采用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葫芦岛地区栽培的鲜食葡萄进行抽样调查,共检测了35个品种104株葡萄的8种病毒,即:葡萄扇叶病毒(GFLV)、葡萄卷叶病毒1、2、3(GLRaV-1,2,3)、葡萄病毒A(GVA)、葡萄病毒B(GVB)、沙地葡萄茎痘病毒(GRSPaV)和葡萄斑点病毒(GFkV),平均带毒株率为65%。刘震等报道(1991),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有扇叶病的植株平均萌芽率、生长量和株产均明显低于正常植株。修德仁(1992)等研究显示,患卷叶病的蛇龙珠比无病植株树体缩小1/3以上,穗重减少41.0%,株产减少72.0%,百粒重减少1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8%,果皮色素含量下降7%。由于长期盲目引种、高接、扩繁,以及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健全的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我国葡萄病毒病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四、葡萄病毒病防治方法

葡萄为多年生植物,病毒主要随砧木和接穗广泛传播,一旦侵染,即终生带毒,持久危害,无法通过化学药剂进行有效控制。栽培无病毒苗木是防治葡萄病毒病的根本措施。葡萄无病毒苗木根系发达,定植成活率高;树体长势旺盛,主干茎粗壮,节约肥水;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可减少农药使用数量和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广栽培无病毒葡萄苗,并实施严格的苗木认证生产制度,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病的危害,也为葡萄和葡萄酒的优质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培育无病毒苗木

1、脱毒

脱毒是培育无病毒苗木的基础。采用热处理、茎尖培养、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等技术,能成功地脱除多种葡萄病毒,其中,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方法脱毒效果最好。脱毒技术较易操作和掌握,所需仪器设备简单。中国农业科学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已通过脱毒处理和单株检测获得贝达、红地球、赤霞珠、夏黑、峰后等无病毒葡萄品种。

2、病毒检测

可靠、灵敏、快速的病毒检测技术是发展葡萄无毒化栽培的根本保障。目前常用的葡

萄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有指示植物、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T-PCR)等三种。成套的指示植物可用于检测多种葡萄病毒病,但由于该方法所需时间过长,因此多用于检测无病毒原种。ELISA方法检测样品量大、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可用于检测GFLV、ArMV、GLRaV-1~7、GVA、GVB、GFKV等多种葡萄病毒。目前我国所用的ELISA试剂盒全靠进口,费用较高。近年来,随着葡萄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RT-PCR检测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葡萄病毒检测,目前GFLV、GLRaV、GVA、GVB、GFkV、ArMV等多种葡萄病毒均可用该方法进行检测。在我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研究建立了GFkV、GLRaV、GVA、GVB等多种葡萄病毒RT-PCR检测方法体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葡萄样品的快速检测。

3、组培快繁

采用组培快繁技术可加速葡萄无病毒苗木生产,能够尽快满足市场对葡萄优新品种无病毒苗木的巨大需求。我国葡萄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技术已逐渐成熟和完善,可大量快速繁育葡萄无病毒苗木。

4、田间防治

在栽培葡萄无病毒苗木的同时,必须加强病毒病的田间防治工作。无病毒葡萄园应选择3年以上未栽植葡萄的地块,防止残留在土中的线虫成为侵染源;园址距离普通葡萄园20米以上,防止粉蚧等介体从普通园中传带病毒。对现有的普通葡萄园,如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拔除后将扇叶病株根系周围的土壤用杀线虫剂进行消费处理。如发现传染卷叶病和皱木复合病的粉蚧等昆虫媒体,应进行化学防治。